成都今年已收获251个蓝天 与2018年全年优良天数持平
大气主要污染物不断下降,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上升,市民向往的蓝天频现……11月6日,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,截止11月5日,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1天,优良率为81.2%,达到2018年全年的优良天数,再度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,PM10、PM2.5浓度分别为63微克/m3、38微克/m3,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8.7%、11.6%。
此外,据成都市大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10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%,这是自2013年国家实行环境空气监测新标准以来,成都市首次实现全月空气质量优良。
科学施策:
精准治理、差异管控成效显著
成绩的背后,是2019年以来成都全市各级各部门科学施策、合力推进、精准治理、差异管控。
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。成都深入开展“散乱污”整治攻坚行动,有效遏制了“散乱污”工业企业反弹和新增。淘汰50户落后产能企业和21家砖瓦企业,完成336台老旧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1100台在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抽测任务。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发展,9家企业先后进入国家、省绿色工厂名单;加快推动汽车维修行业企业升级改造,建成5家共享钣喷中心绿色环保标准化示范点和2家4S维修站绿色环保标准化示范点。完成省内首个工业用户以电代气示范项目,实现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“零”排放的目标。
在移动源污染治理方面。成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,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9.3万辆,氢燃料电池公交车39辆,运营纯电动出租汽车1300辆,建成充电站475座、充电桩15137个。加快公共交通建设,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39公里,新开公交线路31条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4条,市域内单车累计123万辆。加快汽车尾气治理,汽(柴)油车尾气净化装置累计推广2.2万余支,全市569家尾气治理维修企业完成汽车尾气治理升级改造。利用“黑烟车”抓拍系统、遥感监测等手段,查处外籍货运车、柴油货车、农用运输车、运渣车等交通违法行为12.1万余件。全面实施施工现场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标志管理制度,核发标志3.8万余张。
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。成都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,1629个工地已全覆盖安装扬尘在线监测、高清摄像头、人脸识别门禁等设备;利用智慧工地平台对347家违规施工企业、160家监理企业实施信用扣分2250起;加强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,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86.48%,中心城区(5+2)区域达91.51%;加大餐饮油烟、露天烧烤、露天焚烧等污染管控力度,查处相关违法行为352件。
在科技治气方面。成都联合北京大学、中科院等10余家顶尖科研机构,首次开展成都平原臭氧及前体物长时段、多组分联合观测,为科学制定臭氧管控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撑。积极开展电力数据与城市大气污染精准管控研究,开发电力数据调度信息系统,加强对企业的精准管控;成功举行“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—成都遥感应用基地”揭牌仪式;成都大气数智环境系统以成都模式在平原经济区进行推广。加大多尺度喷雾(淋)除霾技术的推广应用,累计安装设备70余台。
打响冬季战役:
力争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%左右
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变化趋势,为确保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冬季战役期间(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2月29日)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%左右,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,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9年度空气质量目标(PM2.5低于46.7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率达到76.4%),成都市将继续加强趋势预判,以冬季常态化减排为核心,持续巩固“散乱污”整治成果,严控燃煤污染,深入推进钢铁、水泥、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,实施“一厂一策”差异化管理,对绩效考核合格的相关企业实行绿色调度,不纳入错峰生产,有效避免“一刀切”。
此外,在强化监督执法,持续开展冬季大气专项督查,加强柴油货车、非道路移动机械、工业炉窑、挥发性有机物(VOCs)和扬尘治理专项执法,强化露天焚烧、烟花爆竹、餐饮油烟等污染排放监管的同时,相关部门将依托数智环境系统、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治督查平台、“智慧工地”监管平台、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等信息化手段,进一步强化污染源精准管控,加大“多尺度喷雾(淋)除霾技术”等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。
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,成都市将加密冬季战役期间空气质量会商分析和预测预判,并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,及时启动《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》,进一步加强成都平原经济区联防联动,强化应急管控,推动区域协同减排,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。